潔森工坊 - 您值得信賴的Dyson戴森維修專家
潔森工坊專注於為顧客提供專業的Dyson戴森維修服務。
我們擁有一支經驗豐富的維修團隊,專業技術支持,以及全臺灣範圍內的維修中心和便利的服務據點。讓我們攜手為您解決Dyson戴森產品的各種問題!
Dyson戴森產品可能遇到的常見故障及使用中的困擾
Dyson戴森產品以其創新設計、高效能和出色品質而著稱,然而,隨著時間的推移和使用頻率的增加,您可能會遇到一些常見的故障和問題。
例如,吸塵器可能出現馬達故障、電池老化或濾網堵塞;空氣清淨機可能出現濾網堵塞、風扇運作異常或電路故障;而吹風機可能出現無法啟動、風量減弱或電線老化等問題。
面對Dyson戴森產品故障時的迫切需求
當Dyson戴森產品出現故障時,您可能會感到十分困擾,因為這將對您的日常生活造成很大不便。
想像一下,如果您的吸塵器突然無法正常工作,家裡的清潔工作將變得極為困難;而當空氣清淨機出現問題時,室內的空氣質量將受到影響,可能對您和家人的健康造成潛在危害。
在這些情況下,您迫切需要一個專業可靠的維修服務來解決問題。
產品故障帶來的損失
Dyson戴森產品故障不僅會對您的生活品質造成影響,還可能對產品的使用壽命和性能產生負面效果。
例如,如果您的吸塵器長時間處於濾網堵塞的狀態,可能會對馬達造成過度負荷,從而縮短其使用壽命
同樣,空氣清淨機的濾網若長時間未清潔,則其過濾效果會大幅下降,對您的健康造成隱憂。因此,及時解決這些問題是至關重要的。
潔森工坊的維修流程說明
服務項目 | 服務內容 |
---|---|
到府收件 | 我們將安排專業人員上門為您收取故障的Dyson戴森產品,讓您省去親自送件的麻煩。 |
外觀確認 | 在維修前,我們將對您的Dyson戴森產品進行外觀確認,確保維修過程中不會對外觀造成二次損壞。 |
檢測後報價 | 我們將對您的Dyson戴森產品進行詳細檢測,找出故障原因,並根據檢測結果為您提供合理報價。 |
細心維護 | 潔森工坊的維修團隊將采用專業技術和原廠零件,為您的Dyson戴森產品進行細心維護。 |
設備重生 | 經過我們專業的維修服務,您的Dyson戴森產品將重生,性能恢復至最佳狀態。 |
潔森工坊:專業維修各類型家電產品
潔森工坊的專業保養維修團隊為您提供各大品牌的家電維修服務,包括Dyson、小米、iRobot、伊萊克斯、LG、Panasonic、日立和Gtech小綠等。
豐富的經驗和專業技能,能夠迅速檢查並解決各類家電產品的故障。現在就聯繫潔森工坊,讓我們專業的團隊為您的家電帶來新生!
吸塵器維修:讓家庭清潔不間斷
吸塵器是家庭清潔的最常使用的工具,經過長時間使用後可能會出現馬達故障、電池老化、濾網堵塞或滾輪等問題。
潔森工坊的專業維修團隊能夠為以上各大品牌的吸塵器提供維修服務,換馬達、電池,還是清洗濾網,我們都能確保您的吸塵器重新恢復最佳性能。
掃地機器人維修:讓家庭清潔更便利
掃地機器人為我們的生活帶來了許多便利,然而,長時間使用可能會導致電池壽命降低、輪子磨損或傳感器失靈。
潔森工坊針對各大品牌的掃地機器人提供專業維修服務,無論是更換電池、輪子,還是維修傳感器,都能確保您的掃地機器人重新運作良好。
空氣清淨機維修:讓室內空氣恢復清新
空氣清淨機在提高室內空氣品質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但使用一段時間後,可能會出現濾網堵塞、風扇運作異常或電路故障等問題。
潔森工坊的專業維修團隊為各大品牌的空氣清淨機提供維修服務,包括更換濾網、修復風扇運作異常以及排查電路故障等。
我們致力於確保您的空氣清淨機重新達到最佳運作狀態,繼續為您提供清新舒適的室內空氣。
吹風機維修:讓您的日常生活更順暢
吹風機是日常生活中的必需品,然而在使用過程中可能會遇到無法啟動、風量減弱或電線老化等問題。
潔森工坊為各大品牌的吹風機提供維修服務,從更換馬達、修復風量問題到更換電線等,都能確保您的吹風機重新達到最佳性能。
潔森工坊客戶好評讓您信任
潔森工坊的專業Dyson戴森維修服務
潔森工坊為您提供專業的Dyson戴森維修服務,我們擁有一支經驗豐富、技術精湛的維修團隊,以及全臺灣範圍內的維修中心和便利的服務據點。
我們可以迅速檢查並解決各類Dyson戴森產品的故障,包括吸塵器、空氣清淨機、吹風機等。此外,我們還提供原廠零件和專業技術支持,確保您的Dyson戴森產品維修後能恢復到最佳性能。
深層清潔和消毒服務
潔森工坊為您的Dyson戴森產品提供深層清潔和消毒服務,專業維修團隊將對您的Dyson戴森產品進行全面檢查,並采用專業的清潔工具和消毒劑,確保您的家電在維修過程中達到最佳的清潔和消毒效果。
快速維修和客戶滿意度保證
潔森工坊致力於為顧客提供快速、高效的Dyson戴森維修服務。
我們了解您對Dyson戴森產品的迫切需求,因此我們將竭力在最短的時間內完成維修工作,讓您的Dyson戴森產品重新回到您的生活中。此外,我們還提供客戶滿意度保證,讓您在選擇潔森工坊的同時,享受到無憂的維修體驗。
潔森工坊維修據點
臺中服務地區:臺中市、北屯、西屯、大里、太平、南屯、豐原、北區、南區、西區、潭子、大雅、沙鹿、清水、龍井、大甲、東區、烏日、神岡、霧峰、梧棲、大肚、后里、東勢、外埔、新社、中區、石岡、和平
嘉義服務地區:太保市、樸子市、大林鎮、布袋鎮、中埔鄉、民雄鄉、溪口鄉、新港鄉、六腳鄉、東石鄉、義竹鄉、鹿草鄉、水上鄉、中埔鄉、竹崎鄉、梅山鄉、番路鄉、大埔鄉、阿里山鄉
雲林服務地區:斗六市、西螺鎮、斗南鎮、北港鎮、虎尾鎮、土庫鎮、林內鄉、古坑鄉、大埤鄉、莿桐鄉、褒忠鄉、二崙鄉、崙背鄉、麥寮鄉、臺西鄉、東勢鄉、元長鄉、四湖鄉、口湖鄉、水林鄉
潔森工坊致力於環保,通過專業的維修服務,延長家電產品的使用壽命,減少對環境的影響。臺中烏日戴森 v10電池更換推薦
選擇我們的維修服務,您不僅可以為您的家電產品帶來新生,同時也為地球環保出一份力。臺中Gtech小綠吸塵器送修推薦
在潔森工坊,我們將努力實踐環保理念,讓您的家電維修選擇成為一種環保行為。雲林斗六Dyson v10吸塵器電池更換推薦
一個協和醫學博士自白:我為什么沒當醫生 文/高鵬shiowey 17歲那年,出于對某種生活的模糊憧憬,我報考了中國最好的醫學院。直到交志愿表的前一個月,我還沒想到自己有朝一日會成為醫學生。就在這時,朋友向我說起她看過的一個紀錄片,說的是協和醫院婦產科名醫林巧稚,說她如何醫術高超,做人一品,說那灰磚綠瓦的醫學院如何著名,如何培養一流的醫學生。幾句話勾勒的圖畫,在一剎那擊中了我的某根神經。因為17歲的我,一直希望自己能走一條不同于別人的路。我一邊覺得這8年醫學生活會充滿艱辛,一邊又覺得它將不同尋常、不落俗套。 同級的30個新同學見面后,便開始交換理想,大部分女生都是受了林巧稚的鼓舞進了協和醫院,并立志要做當代名醫。只是很快,這些輝煌與欣喜便被稀釋,接下來是真實生活一波接一波的長久考驗:我們宣誓過希波克拉底誓言,硬著頭皮解剖了半年的尸體,早上睡眼朦朧地給全病區的病人扎針抽血,搶著給闌尾炎病人做手術,每晚自習到深夜12點以后。直至最終,我們把幾年學過的內外婦兒幾本大厚書摞在一起,把自己困在教室里一個月,昏天黑地。然后熬過了冗長的畢業考試。 我數了一下,除了選修課之外,8年下來大大小小總共考了59科。而在這8年中,我一直在想一個問題:如果說醫學本身是門并不完美的科學,那么從事醫學的醫生,就是選擇了一份背著人道主義重擔、過程卻冷暖自知的職業。這份職業,承擔著來自病人類似上帝的期待,卻脫不了一個凡人的身份,脫不了身邊需要面對的瑣碎現實。 8年后我畢業,沒有做醫生。畢業那天,我穿著博士服,導師則打著印有YALE(耶魯大學)字樣的領帶。我們合影,然后說再見。早年畢業于教會學校的導師看著我,忍不住說:“你不做醫生,很可惜”。 那段時間,媽媽經常在電話里說上樓很吃力,這表明她的風濕性心臟病加重了。我讓她來北京復查,如果可能就做次介入性的球囊擴張術,強度也不大,還能解決點問題。靠著在醫院積累的關系,我事先進行了周密的安排。但就在治療前,一項必須的檢查除了發現重度二尖瓣狹窄外,還發現她的瓣膜有血栓。醫生說這種情況肯定不能做球囊擴張了,如果要做,必須是開胸手術。在拿到檢查單的那一刻,我的眼淚忍不住落了下來。 對當時月生活補貼僅200多元的我來說,5萬元的手術費,是個龐大的數字,去哪兒籌這筆巨款呢?那晚,按照實驗計劃,我必須去豐臺區大紅門屠宰場取10只豬眼睛回來做實驗。與外面漸歸寂靜的世界不同的是,屠宰場上班的時間是午夜。我先在漆黑的夜里等了一個小時。待工人上班后,我穿過血流成河的地面,聽著豬臨死前凄慘的哀鳴,看著工人麻利地用刀剜出5頭豬的眼睛。我飛快地付了50元錢,逃離了現場。 我拎著盛著豬眼睛的冰盒回到了昏暗的實驗室,強忍著瞌睡,在地下實驗室一直忙到天亮。等我回去時,媽媽還在等我。她態度堅定地告訴我:“我想好了,暫時不做手術。”作為一個醫學生,我沒能說服媽媽。當然媽媽和我都明白:即使媽媽被我說服了,我也付不起這筆巨額手術費。 這一夜對我來說,刻骨銘心。 第二天中午吃飯時,導師對我說:“聽說科里名額緊張,今年的已經用掉了。現在有些事很亂。不過沒事,你看這樣行不行?我的科研經費賬戶里還有差不多3萬美金,我可以去跟院長說,要求你留在眼科,我用科研經費付你工資,帶你看門診。這樣,以后咱們爺兒倆每周可以抽兩個半天去圖書館,一起討論問題,把我會的全教給你。我相信你會是個很有前途的醫生。”他描述的生活讓我有一刻的向往和動心,但很快就被現實淹沒了。 我不敢看老人的眼睛,真不知道怎樣告訴他。就在昨天,我已打定主意,離開醫院去美國做科研。我最終還是咬咬牙告訴導師:“我不打算做醫生了。” “多可惜,為什么?”老人很驚訝。 為什么不做醫生?有的理由我無法跟老人說。他一生思想那么單純,心態那么樂觀。他能懂得身處在我們這個年代,一個平凡醫生精神和物質分裂的矛盾嗎?他會認為現在醫學需要解決的不僅僅是技術和知識,還有其他問題因為過于宏大過于龐雜而無法解決嗎?他能接受張孝騫、林巧稚時代已經像一個純真的童話年代一去不返了嗎?他能告訴我一個有宿命感、同時又追求豐富性、多樣化的年輕醫學生,怎么在以醫學為職業的一生中得到內心的幸福和平靜嗎? 8年前,我因為林巧稚、琉璃瓦、救死扶傷選擇了學醫。8年中,我也曾品嘗過學醫的幸福,也像我的同學一樣,為學習醫學知識付出常人難以想像的艱辛。但是這幸福這艱辛,最終在渺小個人、龐大社會、迅變時代、科學進展的雜燴湯里被漸漸稀釋。 鮮為人知的隱痛 在一次同學聚會上,一位在急診輪轉的同學問大家:“一個車禍外傷大出血的病人被送到急診,沒有擔保人,沒人交住院押金。經濟情況不明,給不給他治?”如果按照上學時我們所受的救死扶傷的教育,當然無需思量,馬上搶救。但按照現實醫院的教育結果,首要的問題則是醫療費由誰來付?假使當班醫生被油然而生的責任感驅使,不問費用便救死扶傷,最后極有可能挨醫院訓斥。 此外,假使這個病人因沒錢而取不到藥,單單指責這個醫生不救人就有點冤枉。眾所周知,現代醫院分工嚴格,醫生只是大體系中的一個小分子,他不能指揮整個醫院,甚至連藥房他都使喚不了。與以往在家看病抓藥的老中醫的權限不可同日而語。但在報紙的社會新聞版上經常可以看到這樣的報道:病人性命攸關,醫生見死不救。仿佛醫生個個都是勢利眼,只給富人治病,不給窮人看病。 在看病這件事上,我們往往簡化為醫生和病人兩個人之間的事,而忘記了醫患身處的醫療環境。我們能看見的只是醫生,醫生是代表醫療露臉和我們面對面的那個人。但不應將患者對醫學、醫療、保險體系的不滿和怨憤,統統轉嫁到醫生身上。 有一項調查其中問道:“你是否在臨床工作中遇到過醫患糾紛”?在被調查的200多位醫生中,大多回答是“太多了”、“我剛剛還碰上一起”、“我的同事前兩天被打了”。基本上被調查的每位醫生都遇到過醫患糾紛。輕則挨譴責怒罵,彼此不歡而散;重則患者告上法院,甚至醫生遭受暴力。當被問到你最怕什么時,被調查的醫生幾乎眾口一詞:“醫療糾紛”。 在越來越多人們的印象中,醫生的形象從未像今天這樣歧義橫生。但很少有人確切知道醫生這個職業的辛勞與風險。有項調查得出結論:“如今醫生已經成了世界上最不健康的人群。他們死得比大部分人都要早,比其他人更容易自殺,更容易患上心臟病和胃潰瘍,比其他人群更需要有心理咨詢,比他們的同時代人更容易酗酒和吸毒。他們的婚姻持續時間不長,他們在巨大的壓力下步履維艱,不堪重負。” 當醫生成為病人 有一位美國的老教授,行醫50年,到晚年時得知自己得了喉癌。他成了病人。他從“站在病床邊”,一下子變成“躺在病床上”。重新審視著眼前的醫學、醫院和醫生,頃刻之間他獲得了不同的意義——屬于病人的意義。他回憶自己曾經作為醫生高高在上、習慣發號施令,但自己成為癌癥病人后,遭遇和心情與其他病人如出一轍:他不敢面對疾病的真相,他被護士嘲笑“脖子短”,醫護人員無視他的尊嚴,他眼前的商業醫療環境一味追求利潤的最大化…… 他自己開始意識到,其實“這些問題當然是在我生病以前就已經存在的,可是直到自己成為病人以后,再度回來工作時,視野才被打開”。一個醫生什么時候才能真切體會到病人所面臨的問題,也許只有等他成為病人的那一天起才能覺悟。 這位老教授如此對比角色轉換后的感受:做醫生時,他習慣做命關病人生死的決定,習慣擁有權力。可當他是病人時,這些權力消失得無影無蹤。成為病人后,盡管他也認識幾個熟人,但他也只能像所有病人一樣,做一件事—等待,等待,再等待。他時時會碰上等了一個小時但看病只花了5分鐘的情形。處在“病人”角色的他,終于意識到,醫生的一點點同情心對病人是多么意味深遠。這位德高望重的醫生成為病人后,還經歷了兩次被醫生“誤診”的倒霉經歷。他本可以控告誤診的醫生,但回想從醫這么多年,從沒被病人告過,可他自己肯定也犯過類似錯誤。 正如他所言:眼前每次痛苦的經歷,都能讓我設身處地地想起當年自己行醫時的情形,我更愿意把這些經歷告訴自己和年輕的醫生,成為他們日后行醫的教材。他在《親嘗我自己的藥方》一書的序言中說:“如果我能從頭來過的話,我會以完全不同的方式行醫,很不幸的是,生命不給人這種重新來過的機會。我能做的,就是告訴你,在我身上發生了什么事,希望你我都能從中得到教訓。” 關于患:誰是你需要的好醫生 是不是態度和藹的醫生,就是我們需要的好醫生?是不是名聲遠揚的醫生,就是我們需要的好醫生? 我曾見過這樣三位醫生。 一位是待人和善的女醫生,她對病人總是輕聲細語,關懷同情。在與她交往的過程中,病人肯定能滿足人情味的強烈要求。但是這位醫生直到50歲,依舊是副教授。同事評價說她臨床邏輯不太清楚,也很少更新知識,更沒有能拿得出手的科研成果。 一位是當到副教授后,中途出國讀了個藥理學博士學位,在美國有了自己的實驗室,發表了不少科研文章。然后有一天,他回國發展,繼續回到臨床。因為他的科研優勢,很快在醫院就獲得了教授職稱,還當上了科室主任。但是在真正手術的時候,他的技能其實已經不如一位天天泡在臨床的主治醫生了。可是,這樣的內情,一個普通病人在門診是無法知曉、也無法判斷的。 還有一位是做心導管非常出色的醫生,但是他的職業生涯有一個致命的薄弱環節,就是學位是本科。這個文憑上的缺陷直接影響了他的晉升,影響了他蒞席各種學會獲得光鮮頭銜的可能。在一個不知情的病人眼里,根本了解不到他真正的臨床技術,也就是病人最關心的醫術。 那么,我們怎么給自己選一個好醫生呢?在現在的醫生評價體系中,一位資深的醫生,其學術成就,或行政頭銜,都會給這位醫生帶來更多的名氣。但對具體的病人來說,更重要的其實是,人情味和醫術。如果實在不能兼備,那應該是醫術對病人更為重要。 一個朋友患了子宮肌瘤,需要做手術,本來覺得腹腔鏡就能解決,問我去看誰。我給了她兩位專家的名字。結果她看完告訴我,一位專家告訴她,因為肌瘤的位置長得比較棘手,周圍有血管和尿管,所以腹腔鏡未必能解決,恐怕需要開腹。我問了問同行大夫,結果這位大夫一聽就明白了,說因為這個醫生的手術風格就是過分細心,所以有人可能用兩小時做手術,她可能用三小時。有人可能不覺得危險的位置,她可能會覺得風險很大。 我立即把這番話告訴了朋友,她驚叫:這里面學問太多了!我問她:“你是愿意肚子上開三個洞做腹腔鏡呢?還是愿意冒著開腹的風險?”既然就做這一次手術,就要想辦法盡可能去找個最適合你病情的好醫生。 那么,中國醫生的醫術究竟如何呢?一位國內免疫內科的教授對我直言:“不要以為美國的風濕免疫學有多強,他們只不過掌握了科研話語權,有基金去搞基礎研究,實驗室結果出得比我們多。要是論臨床經驗,我感覺他們還真不如我們,還是中國的某些醫生更厲害。我一上午的門診,能接觸到好幾例系統性紅斑狼瘡,我們病人多,病種多。但是在美國,如果一個病房里收進了系統性紅斑狼瘡的病人,幾乎全內科的實習醫、住院醫生、教授都會跑來看。” 現代聰明病人 我的一位朋友住進婦產科腫瘤病房,她進去的時候手里捧的是《別讓醫生殺了你》。她的這種行為,有力地挑戰著醫生的權威性。這樣的病人,醫生管她們叫做“刺兒頭”病人。比如,我那在婦產科的大學同學就直言不諱地說:我喜歡從農村來的病人,老老實實,一句不問,而那些城市里的知識分子,特別是女知識分子,事兒事兒的,問題有一籮筐,看了就頭皮發麻,不知道哪天就會找你麻煩。 手捧《別讓醫生殺了你》的這位朋友,繼續按照她自己內心的目標和愿望行事。因為在她看來,她的最終目標是——爭取最好的醫療,為自己的健康打算。為什么看《別讓醫生殺了你》?她的解釋是:這是我第一次住院,我總得了解一下醫療這一行的真實情況,從各個方面,好的壞的都要看一看,然后,我才知道怎么防患于未然。 自然,面對醫生,她的問題也有一籮筐。比如,醫生給她選擇治療方案時,她會問這位醫生為什么建議先手術后化療,問那位醫生為什么又建議先化療后手術。結果她發現這兩種治療方案的療效并沒有顯著的差異,只不過是這兩位醫生不同的治療哲學、不同的治療習慣而已。 據她回憶,幾乎每天查房時,醫生走到她的床前,她都帶著笑容,準備了起碼兩三個問題準備提問。不僅如此,她還找來了醫學院的婦產科學課本,來來回回讀了好幾遍。她詳細地了解了她所患疾病的治療歷史、演變以及目前國際的最新進展。其中有些趣聞和故事,我從來沒聽過。 在給她靜脈插管以便打化療藥時,疼痛曾讓她大呼小叫,但這樣的結果是——病房里找來了最有經驗的老護士給她插管。老護士使出絕招,輕飄飄地就插進去了。最后她出院時,她問管病房的老教授:我現在對這種病的了解是不是已經相當于一個起碼醫專學生的水平?老教授不得不佩服地點頭說:你的水平豈止醫專,有些本科的學生可能都不如你鉆研得深。 這樣的一個“刺兒頭”病人,在治病的過程中,一直在強勢但友好地爭取最好的醫療,力圖和醫生保持平等,力圖把自己放在能和醫生對話的位置。最后,她贏得了醫生的注意力,帶著健康滿意回家。不僅如此,她甚至還和其中的一兩個醫生交上了朋友。以至她復查時,只要往門診一站,醫生就會回過頭來像老朋友似地跟她打招呼,問長問短。 醫生和患者永遠是勢不兩立的敵對方嗎?兩個凡人之間的溝通,最柔軟之處在于——坦率和真誠。做一個能吸引醫生注意力但又不讓他反感的病人,需要一定的公關技巧。這聽起來有些悲哀,有些悲壯,但也算是當前,我們在冷靜面對現實時的一條解決之道。這眼下的現實是什么呢?醫生在上學時沒有學過溝通技巧,工作后也沒有競爭環境、沒有職業訓練要求他必須注意溝通技巧。而醫患關系正走向對立的方向,越來越多的醫生和病人開始防范,而不是對話。 當病人成為醫生 美國一位女病人的經歷發人深思:她一生兼著雙重身份:全職病人,同時也是全職醫生。她患了一種罕見的先天免疫缺陷綜合癥,曾多次因感染住院。她得過名目繁多的感染疾病,做過許多次骨髓活檢,并且醫生還一次又一次警告她,你隨時可能得上淋巴瘤或其他癌癥。她躺在病床上如此痛苦,曾苦苦哀求一死了之。后來,她決定去學醫。原因只是因為一個生病的人想更多地了解自己的病,以更好地了解那副身體,重獲對身體的掌握權。 還有一個原因,是她每個月都必須靜脈注射抗體和干擾素,單單這筆費用對她來說,就是巨大的天文數字,而當醫生能減少這筆開支。兩個原因放在一起展現的是,對一個面對疾病的人,精神和物質層面的雙重需求。如果別人都幫不了,那就自己動手干吧!當個醫生,也解決了醫療費。后來成了醫生的她這樣寫道: “我遇到的病人塑造了我日后成為什么樣的醫生。我從里到外了解這個行當。我不僅知道身體出了什么毛病,還知道對有毛病的身體背后的那個人意味著什么。 ”不管怎么說,如果你病了,你最后想聽的才是醫生他自己的問題。 “我能把我自己的病人經歷反過來用,我對待病人就像我自己怎么要求醫生對待我那樣。這種經歷,更有助于我和病人的交流。” 這位先天免疫缺陷的女醫生,以獨特的方式,理解著貫穿生命中的疾病、恐懼和無常。她告訴大家的是:世界沒我們想像得那么糟。 不管是醫生還是病人,感恩每句親切的話語,每次仔細的檢查。要知道“控制疾病不是件容易事”。還有,“疾病普遍存在,并最終獲勝。我們會失敗這是當然的事情,死亡最后獲勝。當我還是醫學生的時候,就知道我選擇從事的職業是一個注定——美麗的、榮耀的失敗。” 現代醫學困境:好醫生和“牛”醫生 一位朋友的乳腺上長了個腫塊。大半年前,她去看的是一位70多歲的乳腺外科專家。有天,我接到這位朋友的電話,語氣焦急,她說剛去做了個B超,單子上寫著:乳腺腫塊邊緣不清,血流豐富,懷疑是惡性腫瘤。朋友心情極其低落。 轉天,她拿著B超結果再去看這位老專家。老專家仍堅持說:“目前很難說是惡性,相信我這雙手,再去找個高手做B超吧。”朋友找到了B超高手又做了一回,第二份B超結果居然是:邊緣欠清,血流不豐富,乳腺增生,建議隨診。兩份結果截然相反,她哭笑不得,手足無措,不知信誰。 在這兩份結果的折磨下,朋友似乎成了一個執著討說法的“秋菊”,又馬不停蹄地去看了北京其他醫院的許多醫生。無一例外地,這些醫生的建議都是:切出來看,病理結果一出來什么都清楚了。她又轉過來問我這個醫學生的建議,我說出來的話和那些醫生如出一轍。她再去問老專家,老專家卻仍說:不要隨便動手術,相信我這雙手吧。 她又去做了份鉬靶檢查,結果也是提示乳腺增生。再拿著結果去看老專家門診的那一天,前面還有幾位病人,她坐在走廊里等。這時,一位中年婦女突然闖進了老專家的診室,沖上前去,對著老專家一陣拳頭落下。70多歲的老專家被打得頭發零亂,表情痛苦。***把老專家和女病人帶走時,身材高大的他,看見人群里的我朋友,正了正色,說:“改天來看吧,不要掛號,直接來吧。” 動手打人的這位女病人,5年前曾看過老專家,當時因為乳腺癌病情已到晚期,老專家動員病人做全乳切除,否則復發的可能很大。這位女病人切了乳房,倒是再也沒復發。但她的生活卻因這場病和這次手術發生了巨大的變化:下了崗,離了婚,經濟窘迫,生活無著。這位女病人把眼前自己悲慘的生活,都歸咎于5年前老專家建議她做手術造成的。所以,5年后,她來到門診用自己的方式發泄著對老專家的怨恨。 我朋友問我,為什么別的醫生都建議她把腫塊切了,看病理結果?為什么老專家冒著可能被病人動粗的危險,建議她不要輕易動手術,請她相信自己的那雙手? 當法律介入了醫生和病人的關系之后,當我們的生活里充滿了對醫生的抱怨、戒備甚至敵視后,醫生從病人那里也越來越得不到人情味的回報。他們在給病人做決定時,漸漸學會了保護自己,給一個四平八穩的決定,給病人一個清晰、明確、可衡量的結果。朋友咨詢的那些建議她手術的醫生,出于對腫塊性質的不可知,所以建議她一切了之,病理結果出來后,便真相大白。這樣的醫生,在法制社會里算是好醫生。他們四平八穩,看所有的乳腺腫塊,在良性和惡性定不了性時,都會勸病人切了算了,自己也摘得干干凈凈。 但老專家希望盡量少地影響病人的生活質量,不想讓病人無端地多挨一刀。“乳房對女人有很重要的象征意義。一個被刀割過的乳房,終歸是不完整的乳房。”他不惜冒著可能被埋怨、被誤解的危險,告訴病人在他看來認為最合適的選擇。“請相信我這雙手吧。”這樣的話,不知道在現在,還會有幾個醫生能說出來,也不知道那些懷著戒備、提防之心而來的病人,有幾個愿意相信這位一腔真誠的醫生?會不會日后腫塊真成了惡性,反過來把醫生告上了法庭? “你說,他圖什么呀?”我朋友這么問我。 我說,這可能是一個現代好醫生和一個瀕臨絕種的“牛”醫生的區別吧。就像裘法祖那樣的外科巨匠,反而不一味推崇“手術刀至上”主義,而是主張“能夠不開刀的就不需要開刀,能夠有小的開刀的,能夠解決問題的就開小刀,如果必須要開大刀的人,要開得徹底,要開得好”。 只剩下治病,不再是治人 如果你面前有兩個醫生,一個醫術高超但待人冷漠,一個醫術平庸但待人和善,你會選哪個?朋友小何說,如果只能選一個,她會選擇后者,醫生首先要有人情味。小何的一次看病經歷,發生在被老板惡整的那幾個月。成為“辦公室政治”犧牲品的她,郁悶至極,經常感到胸口悶、呼吸困難、心跳快、手腳麻。她脖子看上去也有點腫,以為是甲亢,去醫院看了好幾個科,醫生都是給她了化驗單,然后看了化驗結果說——沒事,回家待著吧。 “最后看了個內分泌科的小醫生,她看了化驗單之后,可能看我挺順眼,也可能碰巧那天她不太忙,她就問我最近有沒有經受過什么打擊或者不順利。我看她那么面善,就聊起了被老板惡整了好幾個月的前前后后。結果,聊完了,感覺好多了。后來她告訴我這叫過度換氣綜合征。我用她教的方法,不舒服時對著一個塑料袋呼氣吸氣,感覺好多了。” 但醫學的發展,可能是以喪失溫情為代價的。被譽為“現代科學之父”的喬治·薩頓,早在20世紀40年代就斷言:“科學的進步,已經使大多數的科學家越來越遠地偏離了他們的天堂,而去研究更專門和更帶有技術性的問題,研究的深度的日益增加而其范圍卻日益縮小。從廣泛的意義來說,相當多的科學家已經不再是科學家了,而成了技術專家和工程師,或者成了行政官員、操作工,以及精明能干、善于賺錢的人。” 這段話同樣適用于現代醫學。醫學,原本是一門時時需要以人為本的科學,而現在,它越來越顯示出專業主義的冷酷秉性。 小何因時常發作的腰疼,決定再次去醫院看病。她問我意見時,我說如果你能做到不厭其煩的話,那就去吧,但在當天肯定得不到醫生的結論。她做好了不厭其煩的心理準備去了醫院,先是醫院的導醫臺把她分到了婦科。她掛了一女副教授的號。醫生給她開了一堆檢查:血常規、血生化、宮頸刮片、B超……許多檢查她連名字都叫不全,也不知道作何用途。醫生說等這些檢查結果出來后再來。一周后,等所有結果出來后,醫生說:婦科沒事,去腎內科看看。她去了腎內科,又是一堆檢查,一周后,結果正常。醫生冷冰冰地說:我這里沒事,去骨科看看。小何問我:“這些學醫的人就這么給病人一個說法的?好像我在他們眼里只剩下解剖結構,還按器官系統劃分。” 除了簡單歸罪于醫德醫風下滑之外,其實,導致醫患之間像今天這樣難以收拾的尷尬局面,并不能完全責怪作為個體的醫生。他們每個人其實都面臨著兩個難題:一邊是患者一如既往對醫生人情味的要求,一邊則是現代醫學分工日益細化的現實。難怪有智者悲嘆:“技術專家如此深地沉浸在他的問題中,以至于世界上其他的事情在他眼里已不復存在,而且他的人情味也可能枯萎消亡。”因為現代醫學的飛速發展,使原先幾千年來一個醫生面對一個病人的對話氛圍,已在短短幾十年內,猛然切換成了“一個醫生面對一個器官”,甚至“幾個或是十幾個醫生面對一個病人”。我們進了醫院,就像變成了一架盛著出錯零件的機器。我們上流水線,醫生看他負責的那部分零件,而對于醫生來說,這零件不管來自誰,都是一個樣,他只管維修,就像汽車維修站的工人一樣。 而在100年前,還是一個醫生只面對一個病人的情形。那時的醫學,沒有那么多精確定量的檢查儀器和指標,主要靠經驗、感覺,在醫生和病人直接接觸的過程中完成。“人情味”成了那時醫生和病人之間的重要調料。 今天,醫生的情感因為失去往日的專注性而日趨冷淡。現代醫學似乎在人文層面上,進入了一個沒有轉角可言的尷尬境地。(www.lz13.cn)而在醫學“科學主義”漸漸成為大家的信仰時,接近平民的溫情,可能恰恰是醫治人們對醫學冷漠偏見的良藥。 我的母校,曾是20世紀初由美國洛克菲勒基金會支持的醫學院。它在中國最初的起源,曾和醫學傳教士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那時,“醫學傳教士”面對的病人包括身體和靈魂。 上學時,老師曾給我們講過這樣一段歷史:學校的第一任公共衛生教授蘭安生(John·B·Grant),率先賦予了冰冷的“白大褂”以溫情。他的解決之道是在北京城內成立了“社會服務部”,提倡醫生、護士走出醫院,走進胡同,拉近和市民的關系。蘭安生教授還邀請“國際平民教育之父”晏陽初,到協和醫院講課。晏陽初諄諄告誡協和未來的醫生:“你們需要一個科學家的頭腦和一顆傳教士的心靈。” 當時還是學生的陳志潛也在聽眾席中,甚受觸動。日后,他脫下“白大褂”,換上“灰長衫”,博士下鄉,來到中國農村。這位“中國公共衛生之父”,自己當醫生,妻子當護士。他立志賦予醫學以更多的溫情,在醫患之間,尋找更廣層面的解決之道。 一個公務員考試資深落榜者的自白 一個中國高中畢業生的自白 高三勵志故事:一個高考落榜女生的自白分頁:123
有天晚上燜米飯,水放少了,大米沒熟。正郁悶著,媽媽打電話過來,我隨口問了一句“怎么辦”。媽媽竟然有點兒興奮地說:“你用筷子在米飯上扎幾個小孔,水倒在孔里繼續蒸,一會兒就好了。”我半信半疑,照著去做。沒想到,用了這個小方法,米飯不夾生了。我歡喜地向媽媽匯報:“老媽,你太棒了!你拯救了我們的晚飯!”“我給你們做了20多年飯,這點兒常識還能不知道嗎!以后,不懂的地方就給我打電話。”說著,她哈哈地笑了起來,那爽朗的笑聲里是滿足和開心,仿佛回到了很多年前。 那個教我一筆一畫寫字的媽媽,那個幫我穿衣服、系鞋帶的媽媽,那個睡前給我講大灰狼和小紅帽故事的媽媽,那個幫我輔導功課的媽媽,那個耐心解答我所有稀奇古怪問題的媽媽,那個小時候我覺得無所不能的,偉大的媽媽。 長大了懂事了,就覺得媽媽不再是那么厲害的人了。原來,她也只是個普通的大人而已。她沒什么錢,也沒什么事業,她并不是什么都懂,她會為了1塊錢和小販討價還價,她會精打細算地過日子,她會不知所措地哭,她會蓬頭垢面地做早飯,她甚至在歲月里變得越來越暗淡。她不會用電腦,她不會玩游戲、刷微博,她的思想跟不上潮流,她是個只知道柴米油鹽的家庭主婦,她不如長大的我們有本事。 說實話,我已經好久沒聽到媽媽用這樣有成就感的語調和我說話了。其實,每次回家或打電話,和老媽并沒有什么推心置腹的交流。媽媽的家長里短,我不愿聽;媽媽的嘮叨,我又不耐煩。委屈的事情不敢和她說,怕她擔心;工作的事情不想說,說了她也幫不上忙;感情的事情不愛說,說了怕被她教育;感興趣的事情不能說,說了她不一定關心。 媽媽的焦點永遠都是:有沒有吃好飯、睡好覺。那個人對你好不好。明天下雨,記得帶傘。工作不要太辛苦。媽媽的心意永遠都是:我不在身邊,你一定要學會好好地照顧自己。你過得好,我就放心了。 媽媽不了解娛樂新聞和流行趨勢,媽媽的價值觀還是老一套,媽媽提不出什么建設性的意見。所以,我不知道該用怎樣的方式和媽媽聊天談心,媽媽也經常會失落地說自己老了,沒什么用了。 可是,通過“米飯”事件,我漸漸地發現了能讓媽媽變得快樂的秘密。去買菜,我打電話詢問:“媽媽,紅色的西紅柿和黃色的西紅柿哪個做湯好啊?”做飯,我向她請教:“老媽,土豆餅怎么煎來著?”還有諸如:“螃蟹怎么挑?”“醬油買哪個牌子的,衛生紙什么樣的實惠?”“有什么辦法可以把玻璃擦得更亮?”“綠蘿一天澆幾次水?” 我經常用這樣的方式騷擾老媽,每次她都會一邊耐心地教我,一邊高興地數落我:“都跟你說了多少遍了,到現在還沒學會,還像個小孩一樣,得媽媽教你。” 回家的時候,我就賴著她,讓她教我一些她新學會的菜品和她的獨門手藝,那是在網絡和電視中永遠也學不到的媽媽的味道,像一種傳承。我真心覺得老媽好厲害。 漸漸的,媽媽的話多了,人也精神奕奕。以前,我想教她用微信和電腦,她不愿意學,說學會了也用不上。現在,媽媽比誰學得都積極,她說這樣可以在網上學些新菜譜,然后教我做,還可以和我隨時交流心得。媽媽的學習動力,是教我這個依然“笨手笨腳”、需要她在旁邊指點的女兒。 經常收到老媽的微信,有天氣預報,有她拍的美食和花花草草的圖片,有生活小竅門……忽然想起《布魯克林有棵樹》里那句很值得品味的話:“我想,被人需要和被人愛一樣好,或許更好呢。” 我愛媽媽,可是“我愛你”三個字,在深愛的人面前又是那么難以說出口。如果不好意思對媽媽說“我愛你”,那就像我一樣,經常去騷擾她吧,像小時候一樣,向媽媽問十萬個為什么,讓媽媽給你指導,被你需要。 讓媽媽覺得自己有用,可以為你做些小事情,讓媽媽給予你愛。她一定會很愿意,很開心,很滿足。 媽媽,是為了你可以放棄自尊的強大的存在,是代替神守護你的存在,是只叫一聲也能觸動心弦,力大無比的存在。媽媽這個詞,只是叫一叫,也覺得喉間哽咽。媽媽,是最有力量的稱呼。 不管是小時候,還是現在,媽媽一直都沒有變,始終是那個想把自己所知道的一切都教給你的媽媽,是那個只要你需要就會為你付出一切的媽媽! 那句說不出口的“我愛你”,不妨換種表達方式。被你需要,就是媽媽存在的意義。 >>>更多美文:感悟生活
人生應把握的十個“度” 生活就象游戲如走鋼絲繩,關鍵在把握好平衡的度,否則不是掉在左邊,就是掉在右邊,能走到終點的,都是適度平衡的優勝者。為官、經商、做事都是如此。 一、胸懷要大度。大度能容人、團結人,心有多大,天有多大,心有多寬,路有多寬。人切勿小心眼嫉妒人,有多大胸懷做多大事。多交朋友才能成就大業。 二、說話要適度。人生首先要管好自己的一張嘴,禍從口出,話多傷人。對孩子要以表揚為主,對部下要以激勵為主,對社會要回報,對朋友要感恩,才能換得平安人生,這是最大的幸福。 三、工作要有力度。工作要提倡吃苦、吃虧、吃硬,工作多投入,辦事講力度,推進求效率,抓而不緊等于不抓,工作要自我加壓,人有壓力才有動力,鑄就業績,成功人生! 四、事業有高度。為人一世要有成就感。做事要有理想目標,有了高度才能為之奮斗終身。勤業鑄政績,成就鑄輝煌,把口碑留給群眾,把名聲留給子女,把功績留給歷史,后人自有評說。 五、壽命有長度。生命是由每分每秒的時間構成的。這個時間的長短決定壽命的高低。關鍵要活出質量來,時時都有好心情,年年才有好身體,平日注重生活保健,量變換質變,壽命有長度,才能飽覽享受人生。 六、讀書有厚度。人生要多讀書多學習,活到老學到老。學歷史能使人深沉,學哲學能使人聰明,學數學能使人嚴謹,學文學能使人浪漫,人的知識結構要博中有專,每個人的文化綜合素質是多年積累形成的,博覽群書,才能厚積薄發。 七、理論有深度。一個人的理論功底決定他發展的空間,有思想的人工作才能潛質和后勁。理論有深度,看問題才能舉一反三,做決策才能游刃有余。社會上凡是能做大事的政治家、企業家首先必須是理論家,在紛亂繁雜的局勢中準確觀察動勢,預測走勢。更富有前瞻性,未雨綢繆,駕馭局面,獲得更大的成功率。 八、視野有寬度。人看問題視野要寬,提倡多維視角看問題,才能全面而準確入木三分。人做事思路要廣,切勿“鉆牛角尖”,一條道跑到黑,提倡有進有退,迂回前進。視野越寬,道路越寬。(勵志一生 https://www.lz13.cn)要放開視野,多層次交友,多一個朋友多一條路。有人氣才能聚士氣、財氣,垂成功業! 九、辦事要有速度。人生去掉少年和老年期,能真正干事業的時間并不長。為此人要善抓機遇,放大效應,做事要講有速度,要效率。增加時間觀念,守時才能守信,守信才能做事、交友、成大業。 十、勞累勿過度。人生無論做官做事都活得很累,都是勞其筋骨,透支身體的過程。要把握好生活和工作節奏,切勿過度勞神傷身體。長年過度勞累,會身心疲憊,長期處于亞健康狀態之中,最后積勞成疾。縮短壽命,為此人要學會減壓釋放,善于放棄、舍得和停止。有時工作上會做減法,生命才能做加法。這是人生的辯證法。【閱讀了本文的用戶還閱讀下列精彩文章,你也看看吧!】[人生需要放下的8樣東西] [人生更需要有效經營管]分頁:123
JJ118RBR5VERG18E
台中大雅Dyson掃地機器人故障推薦》
台中南屯Dyson吹風機電池更換推薦》 什麼原因導致dyson吸塵器無法充電?潔森工坊戴森吹風機修理品質保證台中豐原Dyson v7吸塵器換刷頭軟管推薦》 dyson v8電池更換需要多長時間?傑森工坊戴森吹
留言列表